武界部落是布農族卓社群的原住民部落,也是台灣布農族分佈最北的一支,
日據時期曾與北方霧社地區的賽德克族發生南北蕃大戰,史稱干卓萬事件。
部落坐落在武界山和干卓萬山之間,並有濁水溪與栗栖溪穿流而過,形成
山高谷深的峽谷地形,有著名的一線天及摩摩納爾瀑布等景觀,由於清晨
常有雲海湧現,故被稱為「雲的故鄉」。










虛無飄渺很美麗,雲的故鄉
紅萍春季幼時為綠色,到了秋冬季節轉為紅色,體積小、三角型,
是很好綠肥




很美的雲海日出!ㄧ線天溯溪很棒!默默那爾瀑布區讚!
.....值得去的地方








武界橋下濁水溪冬季進入枯水期溪流緩慢,有利紅萍的蕨類植物
又稱滿江紅繁殖,每年每年十二月翌年二、三月水面會五彩繽紛
布滿紅、橘、綠等的水生植物,當地居民稱「上帝調色盤」


亮彩吸睛的水生蕨類











紅萍春季幼時為綠色,到了秋冬季節轉為紅色,體積小、三角型,
是很好綠肥




中文名稱:滿江紅
學名:Azolla imbircata (Roxb.) Nakai 
別名:紅萍、紅浮萍、紫薸(piáo)、三角薸
分類: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真蕨亞門、薄囊蕨綱
( Leptosporangiopsida) 、槐葉蘋目(Salviniales)、
滿江紅科(Azollaceae),滿江紅屬(Azolla Lam.) 【形態特徵】
生長在水田或池塘中的小型浮水植物。幼時呈綠色,生長迅速,
常在水面上長成一片。秋冬時節,它的葉內含有很多花青素,
群體呈現一片紅色,所以叫做滿江紅。個體很小,徑約1cm,
呈三角形、菱形或類圓形。根狀莖細弱,橫臥,羽狀分枝,
鬚根下垂到水中。葉細小如鱗片,肉質,在莖上排列成兩行,
互生;每一葉片都深裂成兩瓣:上瓣肉質,浮在水面上,綠色,
秋後變紅色,能進行光合作用;下 ​​瓣膜質,斜生在水中,沒有色素;
孢子囊果成對生於分枝基部的沈水葉片上。滿江紅常與藍藻中的項圈藻
(魚腥藻)共生,項圈藻能固定大氣中的氮氣。因此,滿江紅可以作為
水稻的優良綠肥,也可作魚類和家畜的飼料。


上帝也愛畫畫?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武界部落濁水溪水面,最近遍布一種
紅綠相間的「滿江紅」水生蕨類,隨著水流變化不同形狀,當地居民稱為
「上帝調色盤」,吸引許多攝影玩家、遊客前來朝聖,專家認為降雨稀少,
河川水流減緩,才提供此蕨類有利的繁殖環境,也更凸顯目前缺水警訊。


入冬以來降雨不足,河川枯竭,各地水情逐漸吃緊,但也造就奇特的景象,
仁愛鄉武界部落的濁水溪集水區,最近水面上飄浮一片片紅紅綠綠的東西,
乍看之下以為水源遭到嚴重污染,著實讓人怕怕,但卻是大自然的傑作!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表示,將濁水溪染色的是「滿江紅」的水生植物,
許多人誤認是浮萍,但浮萍會開花,「滿江紅」卻是不會開花的蕨類
植物,可透過無性或有性生殖在水流平緩區域大量繁殖,但台灣河川
上游通常水流急促,因此並不常見。


近幾年來冬季缺水情況加劇,武界部落的濁水溪床寬闊,水流平緩,
即適合「滿江紅」大量繁殖,顏色因低溫而轉紅,成為此時武界部落
的特色景觀,吸引許多攝影玩家、遊客前來朝聖。


大片的「滿江紅」隨著水流變換造型,有時像一幅油畫,或是一條彩帶,
也像是陸地的楓紅美景在水中呈現,讓攝影構圖充滿無限可能與想像空間,
真的百看不厭,但只要溪流水量增加、流速加快,美景就會消失。


至於有人擔心「滿江紅」大量繁殖是水質優養化導致,集集特有生物
研究保育中心植物組研究員黃朝慶認為無絕對相關,「滿江紅」的體內
有藍綠藻共生,有固定氮氣功能,不僅可當綠肥,也能淨化水質,撥開
「滿江紅」覆蓋的地方,可發現水質相對清澈。




武界橋下濁水溪冬季進入枯水期溪流緩慢,有利紅萍的蕨類植物
又稱滿江紅繁殖,每年每年十二月翌年二、三月水面會五彩繽紛
布滿紅、橘、綠等的水生植物,當地居民稱「上帝調色盤」


紅萍春季幼時為綠色,到了秋冬季節轉為紅色,體積小、三角型,
是很好綠肥








紅萍春季幼時為綠色,到了秋冬季節轉為紅色,體積小、三角型,
是很好綠肥








紅萍春季幼時為綠色,到了秋冬季節轉為紅色,體積小、三角型,
是很好綠肥






如果你是喜歡自然又不希歡太多加工美景,武界部落非常值得
你來一探究境,美麗的世外桃源再加上蟲鳴鳥叫,在這可享受
原始淳樸的美景,也可聽聽布農族的部落文化,將都市塵囂與
煩惱一起拋到腦後,體驗山中無甲子悠哉生活

交通指引國六→愛蘭交流道下→台14左轉往埔里→左ˇ轉埔里市區
→過愛蘭橋→過橋後馬上右轉→直走到底→再右轉→往武界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量子力學 的頭像
    量子力學

    映兆記錄風景美食的觀點

    量子力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