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鶯(黃鸝鳥)
是台灣瀕危的保育鳥
林後泗林平地森林園區
2025/4/30~屏東

黃鶯(黃鸝鳥)
黃鸝鳥別名黃鶯,目前在台灣為第二保育鳥類。黃鸝鳥體長約25釐米,喜歡單獨在闊葉林間活動,以昆蟲、果實為食物。
嘴啄粗厚有力,兩翼有黑色羽毛和黑色的眼罩,其餘是醒目的鮮黃色,虹膜血紅色,嘴峰粉紅色,腳鉛藍色,非常美麗。

黃鶯(黃鸝鳥)
黃鸝俗稱黃鶯,羽色鮮黃亮眼與黑色搭配吸睛,叫聲宛轉清脆,有黃鶯出谷稱號,嘴粉紅色粗厚有力,體長約23至28公分,喜歡在樹冠上層活動,會捕食螳螂、蜜蜂等各種昆蟲、毛毛蟲,以及漿果、花蜜,是食性相當多元的鳥類,喜愛生活在大面積的綠林環境,如農場、校園、公園、營區、高爾夫球場等。
黃鶯(黃鸝鳥)
全身主色為金黃的黃鸝。頭,上體及下體金黃色,寬大的黑色貫眼紋從眼先延伸至後枕。雙翼及尾羽為黑色,外側尾羽端部帶黃。嘴呈深粉色。雌雄相似,但雌鳥羽色較暗,發黃綠色。亞成個體下體具縱紋。常見於各種林地,花園等地。主要食物為在樹冠層取食的各種昆蟲,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果實。
黃鶯(黃鸝鳥)

黃鸝屬(學名:Oriolus):是雀形目、黃鸝科的1屬。共有31種。中型鳴禽。喙長而粗壯,約等於頭長,先端稍下曲,上喙端有缺刻;鼻孔裸露,蓋以薄膜;翅尖長;尾短圓,跗跖短而弱。體羽鮮麗,多為黃、紅、黑等色的組合,雌鳥與幼鳥多具條紋。

樹棲性,以昆蟲、漿果為主食,鳴聲洪亮悅耳。在水平枝杈間編織碗狀巢,產卵3-5枚,主要由雌鳥孵化,孵化期13-15天,雛期約等於孵化期。分布於歐、亞非、澳洲的溫帶和熱帶地區。中國有1屬6種。常見如黑枕黃鸝,俗稱黃鶯,在中國為夏候鳥。

黃鶯(黃鸝鳥)

黃鸝主要生活在溫帶和熱帶地區的闊葉林中。棲息於平原至低山的森林地帶或村落附近的高大喬木上。

黃鸝大多數為留鳥,少數種類有遷徙行為,遷徙時不集群。樹棲性,在枝間穿飛覓食昆蟲、漿果等,很少到地面活動。

黃鸝取食昆蟲,也吃漿果。黃鸝屬鳥類為著名食蟲益鳥,羽色艷麗,鳴聲悅耳動聽。黃鸝膽小,不易見於樹頂,但能聽到其響亮刺耳的鳴聲而判知其所在。主要見於溫暖地區,於林地、花園覓食昆蟲,某些種亦食果實。棲樹時體姿水平,羽色艷麗,鳴聲悅耳而多變。飛行姿態呈直線型。

黃鶯(黃鸝鳥)
黃鸝雄鳥在繁殖期鳴聲清脆悅耳。在高樹的水平枝杈基部築懸巢,雌雄共同以樹皮、麻類纖維、草莖等在水平枝杈間編成吊籃狀懸巢。多以細長植物纖維和草莖編織而成,結構緊密。每窩產卵4-5枚,粉紅色具玫瑰色疏斑,卵殼有光澤。由雌鳥孵卵,卵的孵化期13-15天;育雛由兩性擔任,雛鳥在巢期14-15天;雛鳥離巢後尚需雙親照料15天左右。

黃鶯(黃鸝鳥)

黃鸝俗稱黃鶯,羽色鮮黃、黑色搭配,相當吸引人,叫聲婉轉清脆,被形容「黃鶯出谷」。嘴粉紅色粗厚有力,體長約二十三至二十八公分,喜歡在樹冠上層活動,會捕食螳螂、蜜蜂等昆蟲、毛毛蟲,以及吃漿果、花蜜,是食性相當多元的鳥類。喜愛生活在大面積的綠林環境,如農場、校園、公園、營區、高爾夫球場等,屬於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鳥類。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量子力學 的頭像
    量子力學

    映兆記錄風景美食的觀點

    量子力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